45期藝週刊
字級:

劉鎮洲陶藝創作 行過30年 探索人的意念與大自然的融合

撰文/文/林咨伶 圖/劉鎮洲教授提供

現任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的劉鎮洲,已有30多年的陶藝創作經驗;具有豐富展覽經驗以及獲獎無數的他,從早期的黑陶、地塊、斷熱磚到融合不同媒材的陶藝作品,每個階段都呈現不同的嘗試與挑戰。近十年來,劉鎮洲開始朝向公共藝術創作;曾經參觀過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民眾,或許會對於入館水池左邊,造型色彩各異的近百朵陶製彩雲形成深刻印象,這件命名為「彩雲呈祥」的作品,就是劉鎮洲於2,000年爲陶博館量身打造的公共藝術。

童年成長於新竹縣北埔鄉下的生活經驗,對他一路上的陶藝創作產生重要影響,大自然的景色與物質現象成為他作品中的主要表現素材;如何將大自然的題材表現在有限的立體空間中?這就成為創作者不斷思索的課題。劉鎮洲於受訪時表示,「作品表現的形態上,我常以自然景觀的一個片段或一種現象做為描寫的主題,將其呈現在一方陶土之中,藉著這方陶土,寄託心中對自然的情感與關懷」。

原本慣用方塊體表現大自然的局部幻化,近年來受到中國水墨畫的影響,轉而表現對大自然的體悟與感懷。在劉鎮洲近期的作品中,刻意強化作品表面的粗獷質感,以具有量感的塊體象徵山嶺,並於其中置入一排階梯,這段台階的盡頭或隱入山中或隱入山洞,隱喻山水自然中隱約存在的人跡,更顯一股人文意境。

回首這30多年,他爲自己的創作歷程下了如下的註腳:「早期的作品是從較純粹的造形思考處理表現的主題;用較理性的觀點呈現創作的意念,故而作品造形較為簡約純化。而近年來覺得對於創作主題的表現,除了理性的探討外,更應注入較多的感性元素,讓作品的呈現更貼近創作意念的傳達」。